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(中) —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背後的意義

延續: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(上) —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背後的意義

視覺張力的展覽方式

「台灣綠食堂」在三A House的S型場地,有三個展覽區塊,入口是兩相對照的水果牆、中間的展覽室,模擬貨櫃的黃豆海,最後出口則是一整面台灣有機市集地圖。


「台灣綠食堂」展出之一,用水果塑膠框裝著模型水果,對比真實的水果

展覽一入口,映入眼簾兩方,一面是整牆接近天花板的綠色塑膠籃,裝滿各種水果模型,一面則是高高低低,依著水果種植過程使用的工具道具,包括梨樹、哈密瓜、香蕉、鳳梨與柿子。每種水果都有一張身分證,在展示卡上有QR Code,讓看展人用自己的電子產品掃描,即連接「經典雜誌」的深入報導,了解台灣果農的辛勞與果樹抗衡的悲情。


「台灣綠食堂」台灣水果的身分證,用QR Code就可以連接經典雜誌的報導。

梨樹的呈現是完整深刻的,有梨枝、剪枝工具、插枝的樹幹、特殊剪刀、專用膠布、保護梨花的小雨傘、誘捕蟲燈與藥劑、各種材質的套袋。另外,與實際大小等比的哈密瓜隧道式帳棚,讓人感受六七十歲農友辛勤蹲在燜熱狹窄的隧道的情景;還有香蕉的生長觀察、鳳梨的帽子、日曬柿子的籮筐等等。

展覽現場有一句話,是果農陳水良說的,「五十年代,台灣人用嘴巴吃飯。八十年代,台灣人用眼睛吃飯。現在,我們要用腦筋吃飯」。

透過《臺灣綠食堂》 跟隨農人的腳步踏查各地果園,親歷生產過程,探討產銷失衡的難解習題、對過度施用農藥損傷地力的反省,以及友善栽培的未來出路。


「台灣綠食堂」一噸的黃豆海,模擬黃豆在台中港下艙的情況 


「台灣綠食堂」黃豆海貨艙入口文宣。

黃豆貨艙的體驗

中間閉密式的展覽館,原本以為像一般博物館,單純播放影片。沒想到卻是滿滿的黃豆海,模擬船艙貨櫃中的景象,加上昏黃燈光,播放『不願意面對的真相』。(註三)

這是非常震撼人的黃豆貨艙體驗,在貨艙中觀看影片,了解黃豆真相。踩在一噸的黃豆海之中,坐在上面,感受黃豆飄洋過海的身世,以及食物中不可說的秘密。飼料黃豆與食品黃豆有甚麼不同,基改與非基改是怎麼回事,在台灣無知無感的食物教育中,常民美食所吃下去的豆漿豆腐豆花,當坐在黃豆海中,這樣的落差,確實讓人震撼。


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前置作業之一,由合樸農學市集農友與義工合力完成一噸的黃豆海布置

註三,根據陳孟凱與蔡佳珊的導覽,近五十年來,台灣人長期食用進口的「飼料級黃豆」,大多來自美國、巴西,且為專給動物吃的飼料豆。甚至自1990年之後,更是逐步被更迭成「基改飼料豆」!姑且不論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影響風險未明,光是除草劑年年春的殘留就讓人憂心。台灣每人每年食用十二公斤黃豆(稻米也才四十六公斤),比鄰近同有大豆飲食文化的中國和日本還高。然而相較於中國食用豆皆為國產非基改豆、日本只用「食品級」黃豆作豆製品,台灣卻毫無警覺,食用黃豆有九成是「飼料級」基改豆,而且自給率幾乎是零。

文章總覽:
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(上) —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背後的意義
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(中) —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背後的意義
跨專業協力 新農創模式 (下) —「台灣綠食堂」展覽背後的意義

發表新回應

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,不會公開顯示。
CAPTCHA
為了防範廣告留言,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:
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.
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