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農友故事]土博士與米食

《土博士的故事》by 土博士養生菜園  傅文忠

在一個時間記憶模糊的晚上;當醫生的舅舅到家裏告訴父親、媽媽得了癌症。經過半年痛澈心扉的治療,母親還是走了。我的童年從此彩色變黑白。

出社會後,也許是老天的安排,一直都從事飲食健康有關的領域;我常想『土博士』就是母親的化身,每每看到客人因改變飲食而重新找回健康,心裏就特別的高興,彷彿感受到母親的微笑!

如果...40多年前,如果飲食健康可以取代各式秘方,那麼我的母親應該有機會,和我一起在土博士洗手作羹湯。

曾經有位從事自動化工作的朋友問我:老闆你一直提倡手作,除了多了一點汗臭味外,到底還有什麼好處?應該全面自動化、標準化,才有經濟規模與競爭優勢。聽起來似乎是如此,但我就問這位朋友吃過包子沒有?他回答說有,那你會買冷凍包子,還是手工現包的包子?他答道:手工包子,為什麼?他說因為比較好吃。對!這就是答案。再厲害的機器設備都不可能取代手作的精神、文化、溫度。

◆發展創意米食,找回古早味道◆
米是華人世界的共同食物,尤其是客家人,過去台灣農業時代,物資缺乏的年代,逢年過節或家有喜慶,米是主要作物伸手可得,因此不論敬天謝神、祭祀祖先、或答謝親友,皆以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型態的食物來因應時節的需要。

如過年時後,做發粄(發粿)敬神,期待來年能夠大發利市好運亨通。做甜粄

(年糕)拜灶王爺,請灶王爺吃甜,期待灶王爺一年終了時,在天庭玉帝跟前美言幾句,好讓來年能順順利利;

作菜頭粄(蘿蔔糕)分送給親友享用,期待大家都能博得好彩頭,
有新丁,要打油飯,作新丁粄敬神祭祖,告知祖先並保佑新丁健康,再將米食分送親友分享喜悅,
有嫁娶,要打甜米糕,代表甜蜜、團結、及繁衍之意,也要煮湯圓分送給所有親友享用代表惜緣之意。

這些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; 人與物之間的生活依靠, 最可貴的是對人、 對事、 對物、 的愛,
農人會為他的老牛安排退休後的生活,絕不會將其宰殺下肚……. 。
今天,傳統文化被族逐漸淡忘,雖然年 樣照過,神一樣照拜,卻留不住以往食物的香與人情的濃。

土博士已年過五十了,開始走進另一個階段的人生規畫,本於客家子弟的天賦使命及本身的專業能力,要將祖先們運用智慧取材於大自然的飲食方式呈現給大家,土博士將二十年的所學與經驗,透過產品傳遞給注重飲食健康與對客家飲食文化有熱情的朋友。

十月市集的荷松開講,來聽聽土博士的米食手做的故事吧!

發表新回應

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,不會公開顯示。
CAPTCHA
為了防範廣告留言,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:
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.
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