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CSA專欄]為友善農業培養勞動與多元人才:農志學苑 @農訓雜誌298期

前陣子,開放農業外勞的爭議沸沸揚揚。勞動力問題,確實是台灣農村的沉疴。

除了普遍性的人口外流與老化,每逢農忙,就面臨季節性缺工。譬如柳丁熟了,全村都要採柳丁,根本請不到工人。所以農業只好無可避免地朝向機械化的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,以至於往農企業的方向發展。

但合樸想要打造的是另一端──以社群協力為基礎的友善農業(CSA)。CSA強調的是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。消費者實際上需要的是少量多樣的農產品,而不是單一大量,是故生產者也需以少量多樣的種植來符合需求。但少量多樣的種植有個大問題,就是無法機械化。友善小農請不到人幫忙,自己做得精疲力竭或坐困愁城的例子,屢見不鮮。 


合樸的農友大會


農業的勞動力問題又有一個特點:忙的時候,找十個人都不夠;閒的時候,一個人都嫌多,使的農民無法以聘用全職工人(每月付給薪資)的方式操作,因為需要勞力是大量集中於特定幾個月。另外,假設今天有個年輕人想要投入農業,只能先從打工換宿開始,這些大都是短期而片斷的工作,跳點式的流浪,除了體驗,如何能夠獲得系統性的完整訓練?如何讓熱情種子真正生根發芽? 
談社群協力農業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「人」。要怎麼吸引人?培育人?讓每個有心的人都能找到熱愛的位置發揮所長?CSA必須要有「培力」的概念,才會茁壯擴展、可長可久。 

光靠單打獨鬥是無解的,我們必須把這些力量有計畫地串連起來,於是合樸有了「農志學苑」的理想。 

●重現師徒制與黑手精神 
合樸期許農志學苑成為台灣友善農業培養勞動與多元人才的中心,提供對農業與相關工作有興趣的人,一個學習與實踐熱情的場域。在這裡,學員由有實作經驗的「業師」指導,做中學、學中做,循序漸進地落實心中那份想望。 
農志學苑同時也可擔任某種「農業人力派遣合作社」的功能,學員們可在有系統、有節奏的規畫之下,到各個合作農友的農園實習幫工,既解決農友的季節性缺工問題,又豐富學員的實作經驗,一舉兩得。 

這個靈活而務實的學習組織,和一般學校農業科系最大的不同在於:這是一個強調「黑手精神」與「師徒制」的學校,動手與動腦兩者並重,學習與工作一貫銜接。 

「黑手」這個詞相對於「白領」,背負了很多誤解。台灣社會崇尚把人都教育成白領階級,認為黑手就是髒,而髒的東西就是愚蠢的。但事實上,白領的工作越來越機械化、替代性越來越高,隨時可能被委外,就像生產流水線上的螺絲釘,模式已與藍領日漸接近。而功勞往上推、工作往下推的辦公室文化,也讓白領的成就感模糊失焦。 



合樸幸福學教育訓練


但「黑手」和白領、藍領全然不同。黑手的成就感是很清楚的,一輛壞掉的車子進到修車廠,修得好修不好,高下立判。黑手修車,就像醫生治病,必須具備不可替代的技術,要對這個東西有感覺、有經驗,這些都是無法任意被委外的。務農也是一種黑手,只是農夫照顧的不是車子或病人,而是植物。所以農夫對自身工作的尊重,也應該像醫生對自身工作的尊重一樣才對。農夫走路應該是有風的。 

黑手需要真正的獨立思考與專注投入,在全神貫注手作的當下,滋生出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與成就感。這種難以言傳的經驗與智慧,是無法以課堂上的教條理論或規則傳授的,而必須透過師徒制才可能完美傳承。 

●不一樣的逐夢歸農之路 
很多年輕人想從農,投入後才訝然發現:烈日下的一畝田不等於心中的一畝田。然而,對農業有興趣,並不一定要拿鋤頭。來到農志學苑,你可以學種黃豆、也可以學做豆腐。我們希望藉由多元而連貫的學習網絡,給予學員足夠的選擇去接觸、確認和組合自己的興趣,進而與熱情相遇。 

先來說說雅雯的故事。雅雯是一個勇於跳脫常軌的女孩子,在學校學的是動畫,畢業工作三年後,知道自己志不在此。思考未來時,她想起《糧食戰爭》一書的啟發,加上自己又是農家子弟,於是以打工換宿為起點,探索自己能為台灣土地做些什麼。 


雅雯與合樸豆纖饅頭團隊工作中


雅雯前後到過陽明山的野蔓園和宜蘭南澳自然田打工,遇見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,也藉由與土地的親密接觸和自耕自食的美好體驗,確認走對了方向。她想起一生務農、因跌落田溝而過世的阿公,還有深諳食安風險、熱愛料理的媽媽,一股根植於土地與食物的情感召喚,讓她決定回到故鄉台中深耕,而找到了合樸。 

「來到合樸可以接觸很多不同面向,而且每個面向都持續在蓬勃成長中,這種多元和活力是吸引我的主因,」雅雯說。她很確定喜歡農業、手作與料理,但對自己究竟該定位何處卻仍有些茫然,在合樸正好提供環境讓她多方嘗試。 
因緣際會下,雅雯從學做有機豆腐,延續到豆渣饅頭的製作。豆渣饅頭的發想,是為了社區豆腐坊榨漿後剩餘豆渣的再利用,也是合樸把問題轉化為機會的一項嘗試。在合樸夥伴灣華的專業指導和雪華的陪伴下,雅雯從零學起:養老麵、打麵、揉麵、切麵到進爐、出爐……辛苦揮汗練習了幾個月,技術總算慢慢成熟。 


雅雯與合樸豆纖饅頭團隊工作中

由於豆渣饅頭預計在社區豆腐坊販賣,雅雯必須再學習統整製作流程,規劃如何與夥伴們在時間限制下有效率地生產,並需隨時準備面對突發狀況,就連後續的包裝、送貨也都得熟稔。 


「最大的收穫,就是學習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,很有成就感。」雅雯和夥伴們現在能在六小時內做出四百個饅頭,出爐後熱騰騰地送到豆腐坊,馬上銷售一空。一路共學的雪華也讚賞雅雯已可獨當一面:「她可以帶人囉!」 

●最小戰鬥單位,培養合作競爭力 
製作豆渣饅頭,讓雅雯為農產品找到加值契機,為農業貢獻一己之力;又能發揮對手作料理的興趣,習得一技之長。這個具體而微的例子,就是農志學苑未來想做的事情。 

這些事,合樸過去已經一直在做,但在將來可以經由體制化,按部就班地實踐。課程設計也會從個人的養成,延伸到「團隊」的組成,培養出屬於CSA的「合作網絡競爭力」,才能在商業時代中立足。 

賣友善農產品,要比賣假油難多了,非靠團隊不可。農志學苑的目標,是希望學員們能組成由工匠(技術)、商人(銷售)、總管(管理)三者互補的「最小戰鬥單位」。 

這個最小戰鬥單位既具備獨立研發、銷售與經營的能力,也具備創業者思維,因而能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。這樣的團隊,便能在現代社會中,持續友善農業的理念,並且有獲利和生存的能力。 


合樸期許農志學苑能打造出一套「可複製」的概念與模式,讓每個從這裡出去的人,帶著這個精神回到各自的家鄉播種成長,依照不同環境的資源條件長成不同的模樣。最後大家可以共同組成一個綠色的聯邦,將我們對腳下土地的關懷,具體轉化為能結合生計需求與生命意義的經濟體系,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現世,開創另一種嶄新的可能。 

發表新回應

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,不會公開顯示。
CAPTCHA
為了防範廣告留言,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:
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.
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