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善農業的發展可能?從丹麥時鮮公司學到的4件事!

台灣的友善農業社企能有什麼發展可能嗎?氣候比台灣更嚴峻的丹麥時鮮公司,卻竄起為世界最大社群支持型農場營運企業。時鮮公司的執行長Annette Larsen八月底來台,合樸夥伴與樹合苑有幸跟這位平易近人的執行長學習。轉載CSRone的報導來記錄從丹麥時鮮公司學到的4件事!
#1 大膽結合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
#2 對等關係,創造溝通對話
#3 關係至上!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緊密連結
#4 兼具感性及理性的經營治理


中間是Ms. Larsen在合樸農友怡香茶園。


Ms. Larsen在樹合苑體驗"食品安全雲 -- 影音式履歷"

文章出處

長期以來,台灣農業面臨不少困境與瓶頸,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理事長簡又新於9月1日【共享經濟高峰論壇-糧食篇】引言出其觀察台灣農業面臨的三大挑戰:

  1. 全球氣候變遷,台灣農業受氣候的影響大
  2. 農村貧困且老齡化,導致高度倚賴農產進口,糧食自給率不到3成
  3. 友善農業發展不普及,有機大多只重視評估與標準

然而,反觀位處北歐,自然環境比台灣艱困的丹麥,有機農業不論是市占率或農地面積都持續每年大幅成長,有機種植的土地佔耕地面積高達7%,超過20萬公頃,出口比例高達8%。其中,丹麥有家農社企,結合社群支持型農業(CSA)及電子商務等概念,現已有超過55,000名訂戶,每年成長率約30%,2015年營業額更高達7,500萬美元,更於今年夏天開始成為米其林三星餐廳Noma餐廳的姊妹品牌108的食材供應夥伴,這家社企的名字是Aarstiderne(中文名譯為時鮮公司),有「季節(season)」之意。

(圖片提供/時鮮公司)
 
在論壇中,特別邀請時鮮公司執行長Annette Hartvig Larsen,與台灣金融業及友善農業交流時鮮一路走來的經驗。以下CSRone整理出四點,是這十幾年來,幫助時鮮營運和影響力持續拓展的致勝關鍵,值得關注台灣友善農業的各領域的夥伴們來思考。
 

大膽結合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

丹麥大眾消費的通路仍以超級市場等為大宗,而在1999年,儘管當時全球仍處於網路泡沫階段,但時鮮公司決定透過網路科技來經營事業,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,也漸漸地吃下一般主流市場外的另一塊餅,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便捷,數位化更是推波助瀾的成長外力。Annette也提到,萌芽階段時,內部對此商業模式能成功與否都未有把握,但一段時間的堅持下,大家開始越加相信這套經營模式,企業也持續在財務上證明永續性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在論壇前一日和Annette較近距離的訪談中,她也點出,時鮮公司並不視自己為「物流業(logistics)」,所看到的不僅是當季、健康、有機的食物配送而已,而是把自己定義為一家「食物科技(food tech)」公司,透過科技與數位的創新,讓友善環境的食物串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。

(圖片提供/時鮮公司)
 

對等關係,創造溝通對話

消費者的互動,是幫助時鮮公司不斷調整的關鍵。有趣的是,時鮮內部設有「對話部門」(Conversations Department),有別於企業因規模化,對客戶意見回饋流於形式的情形,持續透過與消費者對話,傾聽消費者的想法、期待、建議、甚至抱怨。
(圖片提供/時鮮公司)
 
此外,不只是在網路上虛擬的互動,Annette更指出,時鮮公司頻繁地創造面對面對話的時間與空間,藉由這些互動創造更多消費者的信任感,像是主動邀請會員吃晚餐,每周就有四個晚上舉辦此聚會,幫助時鮮和會員們有近距離的接觸及了解。又或是當新會員首次訂購,送達後更會有專人致電詢問第一次服務滿意度調查,確保服務環節符合期待。
也藉著不斷溝通的累積,幫助時鮮更加掌握消費者的想法,而推陳出新各種類的客製化服務。Annette也分享一個案例:丹麥民眾很忙碌,一開始即便已將餐盒(meal box)挨家挨戶送達,但民眾卻不知怎麼烹調,也因此時鮮更設計食譜,放在餐盒上,幫助民眾不只買了個餐盒,更回歸到根本的食物烹煮,去享受食物的健康與美味。
 

關係至上!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緊密連結

時鮮公司以社群支持型(CSA)農場模式營運,秉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「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連結,共同創造社區網絡」。Annette微笑說,「當彼此存有緊密的關係時,就減少了很多傷害,就像我們不會傷害我們的兄弟姊妹是一樣的道理。」

(圖片提供/時鮮公司)
 
這個概念聽似簡單,但卻深植在時鮮公司的許多決策與經營上。在時鮮公司願景當中,便清晰表達對這關係網絡的期待:
我們重建有機農夫與廚房之間的緊密連結,將土地的恩惠,轉化為真誠、營養、季節性與啟發性的美食饗宴。(We recreate the close links between the work of the organic farmer and the work in all the kitchens - transforming the bounties of the land into feasts of honest, nutritious, seasonal and inspired food.)

(圖片提供/時鮮公司)
 
時鮮初創由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創辦人,一個農民Thomas Harttung和一名廚師Søren Ejlersen,有感於有機通路被傳統大零售商等通路佔據,期望能希望出另類食物供應鏈。一個善於環境與土地的關係連結,另一個熟知市場消費者的喜好,兩人的合作,一再展現時鮮的初衷願景。
保持「透明」及「開放」的態度,更讓各端利害關係人在此關係網絡交織地更緊密。除了和消費者維持互動,時鮮不只把生產者視為交易夥伴,關係的經營上更多了人與人的關心與互動,不定期拜訪各產地的農民,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,把這些故事轉化為力量。
 

兼具感性及理性的經營治理

如何讓農民對土地和環境的熱愛及感性,成功實踐於現代資本市場中的理性,經營者思維(mindset)是必須培養的。Annette笑道,「我們兩位創辦人天馬行空,時常冒出許多點子,而這也是我身為執行長最主要的任務,讓這些想法可以落實在企業經營。」這也點出台灣目前農業經營的狀況,如何超越理念訴諸的感性,以企業經營的規模來管理與溝通,會是友善農業及有意從事之士,須逐步培養的心志。在經營上,Annette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到企業自我進化的重要性,持續創新、持續改變;強調即便從小規模開始經營,但永遠對現階段的小事忠心並盡力。

 
另外,時鮮公司營運上的拓展,和專注永續發展的荷蘭特里多斯銀行(Triodos Bank)合作是讓一個轉變的契機。Annette也認為農社企和金融業合作的選擇極為關鍵,她更表明「不是大的投資人,就是好的投資人」,也藉著過去經驗解釋,「時鮮公司若當初是透過傳統創投(convention venture capital)的方式,公司的理念和經營都可能被改變」;直到現在,特里多斯銀行僅擁有時鮮公司20%的股權,也因此兩位創辦人仍能保有時鮮創立的理念初衷。
 

台灣友善農業未來發展的可能?

從丹麥經驗反觀台灣,要促成友善農業和金融業兩者實際的合作,不是一次性的論壇交流便足以翻轉,而仍有賴未來更多跨領域、跨部門的溝通與理解、消費者的認知與意識教育、政府的法規是否給力等。而這次論壇主辦單位丹麥商務辦事處、CCS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以及CSRone永續報告平台期望透過首次的破冰與互動,更多企業關注到此議題,並鼓勵結合企業的核心能力及CSR作為,啟動更多台灣友善農業的永續動能;並以時鮮公司的成功經驗,開啟台灣友善農業與金融業的對話。

(圖片提供/CSRone永續報告平台)
  
延伸閱讀:善用科技與企業化經營 友善農業吸引金融業跨界合作【綠海策略】影響力投資-農業的新天堂樂園Aarstiderne 時鮮公司官網

發表新回應

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,不會公開顯示。
CAPTCHA
為了防範廣告留言,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:
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.
name